rss
    0

    手臂上的道道划痕丨谈谈非自杀性自伤|投毒|虐待_网易订阅

    2024.03.18 | admin | 8次围观
    手臂上的道道划痕丨谈谈非自杀性自伤|投毒|虐待_网易订阅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你说过的最勇敢的话是什么?”“帮帮我”!

      我在门诊遇到一个患抑郁症的女孩,一开始家人并没有把她的问题当一回事,觉得她只是想太多,太脆弱,所以一直拖延着没有去求助。但是日积月累的抑郁情绪让她很难受,直到她用刀划破自己的手,家人才重视了起来。

      ▎她说:

      “那时全身都好难受,但又不知道具体哪里难受,那些伤口的痛才能让我感到有确切难受的点。”

      这句话也道出了很多患抑郁症、焦虑症、双相情感障碍的孩子之所以伤害自己的原因。

      当心理痛苦数倍于身体痛苦,无法释放,无法缓解时,身体的痛苦会替代心理的痛苦,就感觉不到那么痛了。他们这种行为,被称为: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

      非自杀性自伤指个体直接、故意损害身体组织,但并不打算造成死亡。

      切割是非自杀性自伤最常见的形式,其他形式包括烧灼、刮擦/划伤皮肤、干扰伤口愈合、击打、咬伤、自我投毒,以及有目的性地参与非娱乐性的高危活动等。这种行为在青少年及年轻成人中最为常见,12-14岁是高峰期,在青少年中的发生比例为7.5%-46.5%,在大学生中为38.9%,在成人中为4%-23%。

      非自杀性自伤的原因分析

      (1)人格

      有研究表明,具有非自杀自伤行为的人多属于追求刺激性人格,喜欢参加具有风险刺激性的活动。早期具有抑郁、自卑、攻击、冲动等性格特征的青少年更易发生。

      (2)成长环境

      童年期性虐待和躯体虐待、童年期忽视和成年期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有着显著的相关。其危险因素按从高到低排序为:有自伤史、自杀想法和行为、有同伴自伤史、抑郁诊断、抑郁症状、饮食失调症、女性身份等,这些都是自伤的重要影响因素。

      (3)生理因素

      青少年自伤的一个可能原因是为了调节情感。大量研究表明自伤行为的青少年疼痛感知能力下降、疼痛耐受力增加。背后的机制可能是自伤行为可使内源性阿片肽释放,释放的阿片肽在疼痛和情绪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增加患者的愉悦感,缓解抑郁情绪。

      识别评估干预七步骤

      (1)探讨患者实施自伤的原因

      面对自伤的青少年,我们不要一昧着急、批判或者是指责,我们应确定这一行为是否基于真正的自杀欲望。目前报告最多的自伤动机包括以下几点:惩罚自己、惩罚他人、寻求感官刺激、避免自杀等。

      (2)开展自杀风险评估

      自杀风险评估的关键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当前及过去实施自伤的冲动,既往自伤及自杀未遂史,接触到致死手段的机会,以及遵循安全计划的能力。

      (3)避免渲染自伤的危险性及重要性

      由于大部分自伤并非由真正的自杀冲动所驱使,医生和家属的过度反应可能会在无意中向患者传递一种信息,即自伤是维持他人对自己注意的有效方式,进而强化他们在痛苦时以此方式寻求支持的行为。

      (4)避免让患者接触到致死方式

      避免让患者接触到枪械、锐器、药物、可能导致窒息的物件及家居中的潜在毒物,可有效降低自杀率,也可降低个体实施自伤的可能性。

      (5)完善安全计划

      书面的安全计划包括一系列危险信号(如,消极想法、抑郁心境、自伤行为)的清单,应对策略(如,外出散步、锻炼、与亲朋好友社交),以及24小时危机援助热线、急诊等。

      (6)表达共情

      实施自伤的个体正在发出绝望的求助信号,需要得到周围人的关心及回应,其中一种有效的回应方式就是提供共情。除了表达关切及同情之外,我们也可以考虑哪些话可以对患者说,哪些话不适合说,进而避免沟通中的阻抗。

      (7)管理反移情

      可能会对实施自伤的个体产生一些负面的感觉,甚至会直接将自伤视为患者试图获取注意的有意行为。然而,这种感觉可能会导致你忽视患者这一行为的意义,进而将其推向更危险的自伤行为。

      ▎写在最后

      如果你正在经历让你绝望的时刻,请积极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或者于当地医院精神、心理科就诊。

      愿自伤不再是唯一的表达方式。

      参考文献:

      [1]曹亚宁,杜亚松.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与抑郁障碍关系的研究进展[J/OL].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8[2021-05-18].

      [2]徐涛,张天成,张福兰,周县委.中国青少年自伤行为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21,48(04):706-709.

      [3]梁旻璐,王纯,张培,张宁.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辩证行为治疗(综述)[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0,34(05):398-402.

      [4]Kaustubh G. Joshi, MD. Caring for adults who engage in nonsuicidal self-injury. Current Psychiatry. 2021 January;20(01):11, 45 | doi:10.12788/cp.008.

      医学界医生站APP「疫情动态」,带你第一时间了解新冠疫情最新学术进展,长按下方图片二维码即可查看。

      本文来源: 苑来如此心理bar

      本文作者:苑来如此呀

      责任编辑:六六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