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0

    青岛市美丽乡村建设总结报告

    2024.01.10 | admin | 35次围观

    2017年以来,青岛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始终坚持以生态美、生活美、生产美、服务美、人文美“五美”标准,持续开展美丽乡村标准化创建“十百千”工程,四年来青岛市级财政累计投入近10亿元,带动各级投资63.2亿元,累计建设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28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465个(含省级),直接受益人口达51.9万人,持续开展省市县三级联创,各区市创建本级美丽乡村3771个,打造了一批村美、业兴、民富、人和的新时代美丽乡村。

    一、主要成效

    (一)示范村产业快速发展。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我们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和根本支撑,顺应城乡居民消费升级的大趋势,大力发展农村新六产,让农民变导游,农事变体验,园区变景区,一产变六产。四年来,已累计发展建设乡村旅游项目178个,兴办农村电商478个,利用闲置宅基地1560余户,开办民宿项目223个。利用示范村建设优势,引进社会资本达5.6亿元,建设现代农业园区192个、工业园区29个、服务业园区68个。通过产业的发展,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也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二)生产生活环境更加生态宜居。在示范创建中,我们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让乡村生态更加宜居,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集中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大力推进“厕所革命”,促进农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公共服务更加到位,生活环境更加优良。示范村建设硬化道路880余万平方米,基本实现了“户户通”道路全覆盖,安装节能路灯2.5万余盏,建设污水处理设施144套,清理湾塘300余处、120余万立方米,整治排水沟160余万米,新增绿化面积280余万平方米,示范村全部实现了生活垃圾分类,还有约40%的示范村实现了弱电入地,20%的村庄配建了燃气管网等。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使生产生活环境更加生态宜居。

    (三)乡村风气风貌更加文明清正。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着力推进乡村文化兴盛。美丽乡村建设新建文化广场438处,新建文化墙或文化长廊663处,设立农耕文化博物馆、村史馆等180余处,设立村级活动场所和文化娱乐场所设施900余套,配备户外健身器材1500余套。注重保护好典故传说、祖训家规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古树名木、古桥梁、古建筑、古民居、文物古迹等170余处。示范村普遍建有农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深入开展农村居民文明素质提升行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开展“四德教育”,通过文明户、好媳妇、道德模范和美丽庭院等评选活动,倡导优良家风、文明乡风和新乡贤文化,凝聚向上、崇善、爱美的正能量,示范村建设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广大农民的广泛欢迎和支持,各示范村累计接受社会捐助近4000余万元,村民投资投劳达6.3亿人次。

    (四)乡村善治更加和谐有效。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加强和创新美丽乡村治理,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在示范村创建过程中,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引领和带动广大群众共同建设美丽乡村,在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的同时,着力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认同感。美丽乡村建设养老服务站260余个,标准化卫生室基本做到全覆盖,培训职业农民2万余人次。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推行村级事务阳光工程,依托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等,形成了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同时,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化服务,镇街服务靠农民更“近”了,群众办事更“快”了,群众享有的服务水平和质量更“高”了,进一步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通过连续4年打造和深入开展省、市、县三级联创,使美丽乡村覆盖率达到70%以上。加快美丽乡村连片推进工程,按照片区化打造、整镇推进、标准化建设要求,在去年重点建设11个示范片的基础上,今年又继续打造了10个美丽乡村示范镇、28个美丽乡村示范片。同时,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现了清洁村庄全覆盖。形成了西海岸琅琊滨海、城阳上马桃源、即墨花香药谷、胶州胶北后屯、平度云山、莱西产芝等新一批胶东风韵美丽乡村示范片。

    二、主要做法

    (一)坚持顶格推进,形成美丽乡村建设强大合力。一是健全领导机构。成立了党委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市、区(市)两级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2019年将美丽乡村领导小组升级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区市统筹协调、镇村推进落实”的组织保障体系。二是强化现场推进。将美丽乡村建设列入政府市办实事,成立生态振兴专班,建立部门定期会商机制。市委市政府领导带队现场指导推进,一月一观摩、一月一排名、一月一通报。采取“四不两直”方法,一线督导调研,将发现问题制作暗访视频全市通报,压实各级工作职责。三是强化考核评价。将美丽乡村建设纳入对区市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细化农村厕所改造、生活污水治理、通户道路硬化、清洁村庄等具体指标,采取“两代表一委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群众代表满意度电话调查等方式全面考核建设实效,确保群众真正受益。完善激励机制,考核获得先进等次的单位和个人在全市通报表彰。

    (二)坚持分类规划,形成美丽乡村梯次推进模式。一是编制整体规划。出台了《青岛市农村新型社区和美丽乡村发展规划(2015-2030年)》,将全市6000余个村庄按照特色村、永久保留村(中心村)、搬迁撤并村进行分类。对城镇规划区以内适宜改造的村庄,积极推进集聚类新型社区建设;对社区中心村、传统古村落等长期保留村庄,支持创建美丽乡村示范村;对短时期内不能集聚改造的村庄,支持开展达标村建设;对计划5年内整体改造的村庄和空心率达到50%以上的村庄,保障基本生产生活需要。二是连片推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提档升级,以镇(街道)为着力点,全面推进示范镇、示范片建设。统筹美丽乡村示范村资源,实施连点成片整体提升,推动风貌连片设计、道路连片打通、绿化连片增补、文化连片重塑、产业布局连片优化。2019年以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立足城乡统筹,着眼长远改革突破,出台《关于推进村庄结构优化调整的指导意见》,完成区市合村并居布局概念性规划编制,目前已完成35%的村庄规划编制任务。三是加强村庄建设计。坚持充分体现村庄的历史人文地理产业等特色,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注重保留乡村风貌、彰显乡土气息,做到不搞千篇一律、不搞大拆大建、不破坏自然生态,91.7%的示范村聘请乙级以上资质的单位进行规划设计,累计投入规划设计费用6588万元。

    (三)坚持持续投入,形成美丽乡村建设有力支撑。一是加强资金投入。市财政每年安排2.7亿元专项资金,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的方式,对美丽乡村示范村给予奖补,引导村均建设投入不低于800万元。带动区市、镇街财政每年投入到示范村的资金超过8亿元。二是加强政策支持。出台《青岛市美丽乡村标准化行动计划》《青岛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贯彻落实省“四五乡村建设行动计划”》等系列方案明确美丽乡村建设目标。为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品质,出台先后制定了《关于在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中正确处理好十个关系的通知》《青岛市提升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示范村品质“二十条”》等制度,坚持先地下后地上,既重里子又重面子,坚决摒弃过度粉刷、过度绿化、建设不切实际的广场、景观等形式主义的作法,有利指导了美丽乡村创建健康有序推进。三是加强资源整合。按照“财政奖补一块、部门整合一块、镇村自筹一块、农民投资投劳一块、社会力量支持”的思路,整合政策、资金、项目等资源向美丽乡村建设集聚。整合涉农资金,将污水治理、通户道路硬化、改厕后续管护等列入市级财政奖补。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中,72家区市级以上大型国企参与项目建设,社会捐助3100余万元、村民捐款145.6万元。四是加强人才支持。将吸引人才放在重要位置,美丽乡村建设启动以来,示范村共吸引回乡创业大学生536人,培训职业农民15763人。组织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培训班四期。系统梳理近年来人居环境整治重要政策31件,形成《青岛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理论政策典型汇编》,印发各区市、镇街,发起“述理论述政策述典型”三述活动,提升干部政策水平,培养一支懂农村爱农民的美丽乡村骨干队伍。

    (四)坚持标准创建,形成美丽乡村建设规范流程。狠抓建设方案评审、招投标、建设开工、建设进度、区市审计、整体创建、考核验收等几个关键环节。一是抓好选村定点关。采取自下而上逐级申报的方式,从区位条件优越、环境基础良好、特色产业鲜明、村级班子团结村庄中,筛选美丽乡村示范村。按照村庄自愿、镇街申报、区市评审、市级备案流程,经竞争立项、专家评审、会议审批、网上公示等环节,无异议后列入创建计划。二是抓好规划方案编制关。坚持形象与内涵、地下与地上、建设与管护并重,把好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做到一村一规划、一村一方案,规划与方案相一致。三是抓好建设管理关。指导区市出台了建设管理制度,规范建设管理方案编制,明确设计、招投标、监理、施工、审计、竣工验收等环节责任主体及程序要求。公开招标建设及监理单位,实行项目法人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确保工程质量。四是抓好验收审计关。项目峻工后,先由区市组织对创建项目的工程量和建设质量进行了验收评估并由区市审计局出具《审计报告》,报请市级主管部门,经市级评估验收通过后,兑现奖补资金。五是抓好后期管护关。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健全美丽乡村建设长效管护机制,探索由社会专业机构、农民合作社和农民群众管护。综合运用检查、考核、奖惩等方式,推动示范村项目管护的常态化、长效化、规范化。做到了进度与质量结合、软件与硬件结合,项目建设与环境整治结合,建设美丽乡村与提高群众素质相结合的工作机制。

    (五)坚持共建共享,形成美丽乡村建设良好氛围。一是加强政民互动。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坚持建设项目请村民选择、施工质量请村民监督、建设成果请村民评判,保证群众全程参与美丽乡村建设。通过行风在线、网络问政、三民活动等形式充分与群众沟通交流,解读政策,回应关切。开展人民群众走进市办实事美丽乡村活动,邀请各界代表深入美丽乡村建设现场实地探访建设成效,增强美丽乡村建设的透明度。二是加强学习借鉴。组织赴浙江、江苏以及省内威海、济宁等先进地区学习交流。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召开现场推进会,深入各区市美丽乡村建设一线,现场办公、总结经验、查找问题、相互借鉴、共同提高。三是加强宣传推介。认真总结我市经验作法,在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公众号和省农村人居环境动态发表10余次。充实基层宣传和信息员队伍,拓展区市镇街信息直报点21个。通过拍摄美丽乡村微电影、《美丽乡村行》、摄影大赛、美丽乡村画展等形式积极展现我市美丽乡村建设成效,营造了共治共享浓厚氛围。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明显。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我市农村建设水平与先进地区还有较大差距。仅有32%的村庄达到垃圾分四类标准,全市75%的行政村生活污水未得到有效治,实现通户道路硬化“户户通”的行政村仅为46.4%。村内破败院落、断垣残壁亟待整治。

    二是村庄集体经济薄弱。我市村庄数量大,村庄规模小,集体经营性收益弱,造血能力不足,部分村庄后续管护不到位。

    三是制度还不够健全。财政投入资金投入缺口较大,按效付费、村民付费等机制尚未建立。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审批和招投标程序时间较长。

    四是健康生活习惯养成还需要加强。农户生活污水乱排乱倒、房前屋后杂物乱堆乱放的不良习惯还没有根本转变,农村村容村貌提升任务艰巨。

    四、下步打算

    一是统筹推进补短板。结合“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编制,加快建立乡村振兴领域补短板项目库,积极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村庄公共基础设施相关项目入库,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项目支撑。

    二是强化片区化创建。加强乡村建设规划,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修编,以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和美丽乡村示范镇建设为引领,实行省市县三级联创,注重一体化布局、片区化规划、景区化提升,整合资源向美丽乡村集中,形成规模效应和领取效应。

    三是强化政策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资源整理所获土地增值收益,合理确定具体比例用于美丽乡村建设。运用市场化手段,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积极开展村民“一事一议”,引导农民投资投劳,改善村庄环境。

    四是加强产业发展。将特色产业培育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树立乡村经营理念,稳妥推进村庄结构优化调整,因村制宜,积极培育乡村民宿、农村电商等生态富民新业态新产业,着力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民和集体“双增收”。

    五是加强宣传推介。积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宣传,充分调动农村群众参与村庄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的主动性自觉性,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提高村民素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